【籃球鞋 · 評】Kobe A.D. MID – “After Death” 時代已來臨

記得最近一次見到中筒的Kobe 鞋款是何年何月嗎? 上一對最近的高筒, 已經是2014 年的Kobe X ELITE , 但它並非屬於中筒, 同時這種超高的鞋筒讓人感到似腳鐐……但要數上一款真正的中筒Kobe, 好似一直以來都未見有清晰設定, 真正要找一款存在中筒高度的Kobe, 應該要倒數至 Kobe I – III。與最近的 Zoom Kobe III 已經時隔10年, 終於再有一款Kobe中筒鞋面世, 究竟新一對 Kobe A.D. MID實戰表現如何?
Size Fit 今次測試的Kobe A.D. MID 屬於 EP版本, 內籠偏闊以配合一般亞洲人腳型; 整體長度適中, 由於個人屬正常腳型, 稍為感到楦頭偏闊。鞋面所用的混合網面缺乏彈性, 較難利用鞋帶來收緊鞋頭的包覆効果, 需穿著偏厚襪以提升前掌包覆効果, 但相信對於扁平腳型的球員比較適合。 假如對前掌的包覆需求較大的球員, 例如射手型球員, 建議試穿時留意鞋頭的包覆情況。另外, 足弓內的設計較平坦, 適合低足弓腳型。 Kobe A.D. MID 的鞋型與一年前推出的 Kobe A.D.相當接近, 在外國發售的Kobe A.D. MID, 鞋型屬於修長型而前掌偏窄, 與亞洲地區發售的EP版本完全相反, 假如嘗試於美國入手, 必須考慮這一項問題。

 

Support 



當一直穿慣低筒的Kobe 鞋款, Kobe A.D. MID的中筒外型令我感到極具安全感, 這一點也是Kobe A.D. MID 最吸引我的設計。 鞋領兩側內的填充設計, 有効為足踝提供相當出色的承托, 而後跟加入了Kobe 系列中, 傳統的額外穩定設計, 為足踝提供非常全面的穩定表現。 Kobe A.D. MID後跟發現一點相當有趣設計, 就是後跟上的 logo, 每一款都有不同設計, 要逐對解密都頗費時, 但承傳著Kobe 血統。 但要注意鞋筒設計並非屬於完全包覆足踝, 設計主要為足踝以下提供承托、填補空隙, Kobe A.D. MID比較類似Kyrie 1的鞋筒設計, 但填補的効果更好; 假如要那種足踝全面包覆的中筒, Kobe A.D. MID 未必屬於這款理想類型。



鞋筒屬於 Kobe A.D. MID 特色, 足踝支援上算是相當出色, 至於鞋身呢? 我認為表現只屬一般。鞋面主採用混合膠面偏薄, 感覺有少少似硬卡紙, 當中已具備堅韌度, 可提供基本的支撐効果; 鞋身兩側更設有 Flywire 增加支援, 但由於Flywire完全緊貼鞋身, 難以提供鞋面額外的支援, 或似一種外在的設計多於真實支撐効果作用, 感覺比較似早期配置 Flywire 的鞋款; 不論設計怎樣, 重點依然是當中的包覆効果。 由於這次測試版本前掌偏闊, 存在輕微空間感, 而鞋身屬堅韌型, 鞋頭難以利用Flywire作出理想的包覆効果, 對於前掌的支撐表現一般; 但鞋底屬偏平類型, 相信對於扁平腳型的球員比較適合。綜合整體支援効果, Kobe A.D. MID提供出色的足踝承托, 相比前掌偏闊的設計更重要 (因為可以厚襪改善問題), 所以個人對 Kobe A.D. MID 的整體支援評價還算不錯。


Cushion






Kobe A.D. MID 中底配置基本上與之前Kobe A.D. 相似, 同樣以全掌 Lunarlon + 後置Zoom Air作為緩震配置, 但後跟的感受與 Kobe A.D. 就完全相反, 直接說明: Kobe A.D. MID的 Zoom Air 非常軟彈、舒適。 Kobe A.D. MID 的 Zoom Air較軟彈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首先是 Kobe A.D. MID使用的 Zoom Air 屬於偏厚的一款 (平均有10-12mm厚), 只要中底使用一般橡膠, 好自然會帶出軟彈感。另一個原因是鞋跟的穩定配置設於中底以上, 可令中底更容易提供壓縮作用, 並非與 Kobe A.D.同樣完全覆蓋鞋底至腳跟, 限制中底的壓縮効果; 因此Kobe A.D. MID的後跟回彈感比較顯著。至於前掌及其他位置, 依然屬於較低彈性, 穿著感覺偏硬、回彈感也較弱, 但未有影響緩震。 Kobe A.D. MID整體的緩震效果, 屬於一般表現, 後跟配置 Zoom Air 對腳跟提供很好的緩震, 但前掌主要受壓位置依然感到較明顯疲勞, 前硬後彈的感覺有點奇怪; 假如以同類型 Kobe 鞋款比較, 個人感受認為它與 Kobe X 相似、比一年前的Kobe A.D. 較好, 算是保持中庸性能。




Traction






Kobe 系列的抓地性能一般都有出色表現, 細膩鞋底紋已是基本設計。 Kobe A.D. Mid依照傳統使用細密的鞋底紋, 抓地表現同樣出色, 符合大部分後衛球員的需要, 也不必詳細講解, 不過出色抓地性能僅僅屬於室內。 只要到街場打一段時間, 細緻鞋底容易吸引沙塵, 影響抓地効果, 建議作為室內著用比較好。




Switch on






 以往的 Kobe 系列主張提升雙腳對地面的敏感度, 不過今次 Kobe A.D. MID 令我有點失望。前掌中底屬於一般厚度, 本次作為測試的Kobe A.D. MID使用的 XDR 外底偏硬, 令前掌帶有一種偏硬的穿著感受, 對於整個中底的扭曲効果造成較遲頓反應, 需要穿著多次去習慣及改善偏硬問題。對於雙腳啟動反應, 整體設計未見有很大幫助, 比較似一般籃球鞋款。 不過, 有一個設計比較吸引是足弓位置設有一片碳纎維板, 雖然內足弓較低, 但碳纎維板有足夠硬度保持雙腳的穩定性, 對於很多球員這個屬於一種很重要的設計。



(快傳體育: http://www.fastpass.cn/review/19790) 有一點值得提, Kobe A.D. MID 前掌外側加入一塊皮革, 雖然沒有官方確認用途, 但假如有穿著過 Kobe A.D. , 當急停、轉向時, 或曾感到外側出現不穩、中底有如被捲下, 原因與中底加入較多坑紋有關, 根據物力的慣性作用, 坑紋難於抵抗衝撃力、急停所需的抗衡, 因此出現以上情況; 這片皮革最少能提供阻力, 保障向外急停所需要的穩定性, 原理就如Kobe X 外側的碳纎維。 當我第一次到店舖見到這對Kobe A.D. MID , 吸引入手第一點是配色, 它令我聯想起 Kobe 系列的經典色, 尤其似Kobe IV / Kobe I, 再加上鞋身個大大小小的 logo、 Kobe Code 等, 足以吸引了我; 再當我試穿, 第一感覺相當舒適, 有點似 Kobe X 與 Kobe I 的混合再加上 Kyrie 1, 很獨特, 一種與之前 Kobe 鞋款不同的感覺, 但鞋面這種物料配得上 Kobe之名嗎? 它就如一般次級系列的鞋面。 很難形容 Kobe A.D. MID 屬於一對出色抑或失色的籃球鞋, 各方項細緻分析存在缺點, 但它是近年測試過一對 Kobe 鞋款中, 表現最平均, 相當適合哪種全場走動、攻防強悍的體能型球員, 尤其屬扁平腳型。 Kobe A.D. MID 不再有近8年Kobe 系列的貼地感, 換來一種全面的 Balance, 而Kobe 系列的色彩也只剩鞋上的密碼以及標記, 對於一貫追隨著 Kobe 腳步至親的球迷, Kobe A.D. MID或者正告訴我們要接受 “After Death” 的時代已來臨。 *我每次都會翻譯 Kobe Code, 但最近發現這就等於提供答案, 不如留待大家有興趣再去解密 Kobe 世界

  • Overall Performance ★★★☆☆ –
  • 適合球員類型: Athletic Size Fit ★★★☆☆ – 少少鬆、前掌偏闊
  • Support ★★★★☆ – 四平八穏7人車
  • Cushion ★★★☆☆ – 8成熟至全熟之間肉眼扒 + 通心粉
  • Traction ★★★☆☆ – 溫馴級
  • Switch on ★★★☆☆ – 房車式起步
  • CP ★★★☆☆ 定價:USD$150 / HKD$1299 (近期減價後相當合理)

測試資料: 鞋 款 : Nike Kobe A.D. MID EP

鞋 碼 : US 9.5

重 量 : 362g / 12.8 oz (左腳)

主 要 技術 : Flywire + Lunarlon + Flywi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